烟火人间|米脂拾零
烟火人间|米脂拾零
烟火人间|米脂拾零
陕西米脂县历史悠久,县城(xiànchéng)有成片的古窑洞街区,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,有许多动人的故事。我每次到米脂探访(tànfǎng),都有不一样的感动。
在(zài)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,有一座“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”,这是全国(quánguó)唯一一座由贫苦农民为自己翻身解放竖立的纪念碑。
1947年11月(yuè)22日,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,在这里指挥了(le)(le)全国解放战争,召开了“十二月会议”。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(guānghuī)胜利的标志点,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。
那是炮火连天(pàohuǒliántiān)、戎马倥偬、风雨兼程的年月,毛泽东日理万机,依然亲自领导了杨家沟的土地改革,分到土地的农民,为了(wèile)纪念毛主席领导他们斗倒地主阶级,翻身做了主人,特意在村子最高的山(shān)峁上,立起(qǐ)一座“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”。
在纪念碑旁,我听了一段“半片(bànpiàn)耳朵”的故事。当时(shí)在杨家沟,一个(yígè)孩子因为饥饿,在偷吃战马(zhànmǎ)草料中的黑豆时,被战马啃掉了半片耳朵。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对周恩来说:发生(fāshēng)这样的事,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。从现在起,从我毛泽东做起,号召中央前委机关干部和全体官兵(quántǐguānbīng),每人每天从自己的饭菜中节约一两粮,用来救济生活困难(kùnnán)的群众。后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时,还给(huángěi)当地群众留下了20石小米、40石黑豆,同时,安排晋绥边区运粮数十万石,帮助解决陕北人民的困难。
一座石碑,并不宏伟精致,但它屹立在高山之巅,千万年不朽。一段故事,也不惊心动魄,但经口耳相传,铭记在一代代人心中。它共同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,就是(shì)为中国最广大(guǎngdà)人民谋幸福。党要永远(yǒngyuǎn)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”。“不忘(bùwàng)初心、牢记使命”是每个(měigè)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答卷。
“我们决不当(dāng)李自成”
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这句(zhèjù)话人们(rénmen)都比较熟悉,但在李自成行宫看到它,心里别有滋味。
李自成(lǐzìchéng)是米脂人,明末农民起义领袖,他高举“均田免赋”旗帜,率百万义军南征北战,推翻(tuīfān)了明王朝,但这位“马上皇帝(huángdì)”只做了42天,不久便灰飞烟灭。
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(zhèngquán)后,李自成令其侄(zhí)李过将米脂盘龙(pánlóng)山上的真武庙扩建为行宫。行宫建筑群(jiànzhùqún)分布于三个台地上,结合地形顺应山势,采用曲折的轴线,将相距较远的建筑物对应连接(liánjiē),与地形、地貌协调,均衡布局。主要建筑有乐楼、梅花亭、捧圣楼、玉皇阁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。进入山门,拾级而上,步步登高(bùbùdēnggāo)。建筑群巍峨挺拔(tǐngbá),雕梁画栋,赏心悦目,不同建筑有各自功能。在李自成纪念馆品读英雄成败转瞬的历史,在行宫最高处最后一个展室的墙上,大字书写着毛泽东的话:“我们决不当(dāng)李自成”。站在这行字前,回望行宫门前广场(guǎngchǎng)上那尊骑着战马、气吞山河、一往无前(yīwǎngwúqián)的李自成青铜雕像,心生感慨。当年李自成揭竿而起,为民请命,唤起百万民众,但他当了皇帝,便沉迷享乐,骄傲腐败,忘(wàng)了初心,于是人民放弃了他。
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是一把重锤,时时敲击(qiāojī)着共产党人的灵魂。
米脂县城有成片的(de)古窑洞(yáodòng)建筑,历史超过千年,在全国窑洞建筑中最具典型性(diǎnxíngxìng)。那里石铺街巷,商业店铺林立。窑洞民居多是“明五、暗四、六厢窑”式四合院,布局(bùjú)巧妙、工艺精湛,每个院落的照壁、抱鼓石、月亮门、垂花门(chuíhuāmén)雕琢精美(jīngměi),石砌或砖砌的窑洞墙面精致考究,虽经岁月变迁,但大体保存完好。西下巷是窑洞古城中一条建成大约百年的巷子,两头均与县城南大街相连呈凹形,一面窑洞与城墙一体修筑,城防、民用两便。这些年政府(zhèngfǔ)建设(jiànshè)窑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,修补了石板路面、院落墙壁和门头,一些无人居住的窑洞院落得到保护,西下巷散发(sànfà)着岁月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气息。
西下巷18号院原本是西下巷的一个窑洞院落,现在是县政府信访接待室,院墙已被拆除,改成街道广场(guǎngchǎng)。我的妻子一家人(yījiārén)曾经在这个院子的一孔窑洞里生活了18年,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(shàoniánshídài)。
漫步在古朴静谧的(de)西下巷,妻子的情思在童年和老年间穿越,在变与未变中恍惚。她情不自禁要去(qù)抚摸院墙上苍老的石砖,打开那些斑驳的大门去寻找儿时的玩伴。她走了一遍从家(cóngjiā)去往她曾读书的小学校的石板路,遗憾当年的学堂已(yǐ)改作他用。童年时爬上城墙的小陡坡还(hái)在,要不是腿脚不便,她还想爬上城墙,从高处看看记忆中的西下巷。在18号院的窑洞前,她回忆说,儿时过年,她总把分给自己的小鞭炮让给弟弟(dìdì)妹妹燃放,爸爸将出差(chūchāi)带回的一颗橘子掰成四瓣分给他们四姊妹吃。西下巷带她长大,记录着她的欢乐、艰辛和遥远的向往,并且像不离(bùlí)不弃的伙伴,一直住在她心中(xīnzhōng)。
此时此刻,我更加理解了古城、古镇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(de)(de)意义。这“古”的内涵,既是历史的,也是动态的,是一个鲜活生命体的存在,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岁月和情怀。生活(shēnghuó)在其中的人们,或者曾经在那里生活但后来离开的人们,对“古”的坚守呵护、回访回望,对“古”的回忆讲述、留恋不舍、触摸端详,才是古城古镇存在的生命力。我们保护传承的不只是那些(nàxiē)街道(jiēdào)、那些房子,更是要让那些街巷中蕴藏的人类精神情感的生命力永远旺盛(wàngshèng),永不衰竭(shuāijié)。否则,石板的街道就是(jiùshì)颠簸不平,斑驳的门窗就是残损破旧,衰败便是结局。
新媒体编辑:叶瑶楷(实习(shíxí))



陕西米脂县历史悠久,县城(xiànchéng)有成片的古窑洞街区,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,有许多动人的故事。我每次到米脂探访(tànfǎng),都有不一样的感动。
在(zài)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,有一座“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”,这是全国(quánguó)唯一一座由贫苦农民为自己翻身解放竖立的纪念碑。
1947年11月(yuè)22日,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,在这里指挥了(le)(le)全国解放战争,召开了“十二月会议”。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(guānghuī)胜利的标志点,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。
那是炮火连天(pàohuǒliántiān)、戎马倥偬、风雨兼程的年月,毛泽东日理万机,依然亲自领导了杨家沟的土地改革,分到土地的农民,为了(wèile)纪念毛主席领导他们斗倒地主阶级,翻身做了主人,特意在村子最高的山(shān)峁上,立起(qǐ)一座“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”。
在纪念碑旁,我听了一段“半片(bànpiàn)耳朵”的故事。当时(shí)在杨家沟,一个(yígè)孩子因为饥饿,在偷吃战马(zhànmǎ)草料中的黑豆时,被战马啃掉了半片耳朵。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对周恩来说:发生(fāshēng)这样的事,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。从现在起,从我毛泽东做起,号召中央前委机关干部和全体官兵(quántǐguānbīng),每人每天从自己的饭菜中节约一两粮,用来救济生活困难(kùnnán)的群众。后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时,还给(huángěi)当地群众留下了20石小米、40石黑豆,同时,安排晋绥边区运粮数十万石,帮助解决陕北人民的困难。
一座石碑,并不宏伟精致,但它屹立在高山之巅,千万年不朽。一段故事,也不惊心动魄,但经口耳相传,铭记在一代代人心中。它共同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,就是(shì)为中国最广大(guǎngdà)人民谋幸福。党要永远(yǒngyuǎn)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”。“不忘(bùwàng)初心、牢记使命”是每个(měigè)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答卷。
“我们决不当(dāng)李自成”
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这句(zhèjù)话人们(rénmen)都比较熟悉,但在李自成行宫看到它,心里别有滋味。
李自成(lǐzìchéng)是米脂人,明末农民起义领袖,他高举“均田免赋”旗帜,率百万义军南征北战,推翻(tuīfān)了明王朝,但这位“马上皇帝(huángdì)”只做了42天,不久便灰飞烟灭。
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(zhèngquán)后,李自成令其侄(zhí)李过将米脂盘龙(pánlóng)山上的真武庙扩建为行宫。行宫建筑群(jiànzhùqún)分布于三个台地上,结合地形顺应山势,采用曲折的轴线,将相距较远的建筑物对应连接(liánjiē),与地形、地貌协调,均衡布局。主要建筑有乐楼、梅花亭、捧圣楼、玉皇阁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。进入山门,拾级而上,步步登高(bùbùdēnggāo)。建筑群巍峨挺拔(tǐngbá),雕梁画栋,赏心悦目,不同建筑有各自功能。在李自成纪念馆品读英雄成败转瞬的历史,在行宫最高处最后一个展室的墙上,大字书写着毛泽东的话:“我们决不当(dāng)李自成”。站在这行字前,回望行宫门前广场(guǎngchǎng)上那尊骑着战马、气吞山河、一往无前(yīwǎngwúqián)的李自成青铜雕像,心生感慨。当年李自成揭竿而起,为民请命,唤起百万民众,但他当了皇帝,便沉迷享乐,骄傲腐败,忘(wàng)了初心,于是人民放弃了他。
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”是一把重锤,时时敲击(qiāojī)着共产党人的灵魂。
米脂县城有成片的(de)古窑洞(yáodòng)建筑,历史超过千年,在全国窑洞建筑中最具典型性(diǎnxíngxìng)。那里石铺街巷,商业店铺林立。窑洞民居多是“明五、暗四、六厢窑”式四合院,布局(bùjú)巧妙、工艺精湛,每个院落的照壁、抱鼓石、月亮门、垂花门(chuíhuāmén)雕琢精美(jīngměi),石砌或砖砌的窑洞墙面精致考究,虽经岁月变迁,但大体保存完好。西下巷是窑洞古城中一条建成大约百年的巷子,两头均与县城南大街相连呈凹形,一面窑洞与城墙一体修筑,城防、民用两便。这些年政府(zhèngfǔ)建设(jiànshè)窑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,修补了石板路面、院落墙壁和门头,一些无人居住的窑洞院落得到保护,西下巷散发(sànfà)着岁月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气息。
西下巷18号院原本是西下巷的一个窑洞院落,现在是县政府信访接待室,院墙已被拆除,改成街道广场(guǎngchǎng)。我的妻子一家人(yījiārén)曾经在这个院子的一孔窑洞里生活了18年,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(shàoniánshídài)。
漫步在古朴静谧的(de)西下巷,妻子的情思在童年和老年间穿越,在变与未变中恍惚。她情不自禁要去(qù)抚摸院墙上苍老的石砖,打开那些斑驳的大门去寻找儿时的玩伴。她走了一遍从家(cóngjiā)去往她曾读书的小学校的石板路,遗憾当年的学堂已(yǐ)改作他用。童年时爬上城墙的小陡坡还(hái)在,要不是腿脚不便,她还想爬上城墙,从高处看看记忆中的西下巷。在18号院的窑洞前,她回忆说,儿时过年,她总把分给自己的小鞭炮让给弟弟(dìdì)妹妹燃放,爸爸将出差(chūchāi)带回的一颗橘子掰成四瓣分给他们四姊妹吃。西下巷带她长大,记录着她的欢乐、艰辛和遥远的向往,并且像不离(bùlí)不弃的伙伴,一直住在她心中(xīnzhōng)。
此时此刻,我更加理解了古城、古镇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(de)(de)意义。这“古”的内涵,既是历史的,也是动态的,是一个鲜活生命体的存在,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岁月和情怀。生活(shēnghuó)在其中的人们,或者曾经在那里生活但后来离开的人们,对“古”的坚守呵护、回访回望,对“古”的回忆讲述、留恋不舍、触摸端详,才是古城古镇存在的生命力。我们保护传承的不只是那些(nàxiē)街道(jiēdào)、那些房子,更是要让那些街巷中蕴藏的人类精神情感的生命力永远旺盛(wàngshèng),永不衰竭(shuāijié)。否则,石板的街道就是(jiùshì)颠簸不平,斑驳的门窗就是残损破旧,衰败便是结局。
新媒体编辑:叶瑶楷(实习(shíxí)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